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This webpag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function properly.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Cette page web nécessite JavaScript pour fonctionner correctement. Veuillez activer JavaScript dans les paramètres de votre navigateur.

Esta página web requiere JavaScript para funcionar correctamente. Por favor, habilite JavaScript en la configuración de su navegador.

Diese Webseite benötigt JavaScript, um ordnungsgemäß zu funktionieren. Bitte aktivieren Sie JavaScript in Ihren Browser-Einstellungen.

Для корректной работы этой веб-страницы требуется поддержка JavaScript. Пожалуйста, включите JavaScript в настройках вашего браузера.

このウェブページを正常に動作するにはJavaScriptが必要です。ブラウザの設定でJavaScriptを有効にしてください。

이 웹 페이지는 올바르게 작동하려면 JavaScript가 필요합니다. 브라우저 설정에서 JavaScript를 활성화하십시오.

Tato webová stránka vyžaduje pro svůj správný chod podporu JavaScriptu. Prosím, povolte JavaScript v nastavení vašeho prohlížeče.

Ez a weboldal a megfelelő működéshez JavaScript támogatásra szorul. Kérjük, engedélyezze a JavaScript használatát a böngészőjében.

Questa pagina web richiede JavaScript per funzionare correttamente. Si prega di abilitare JavaScript nelle impostazioni del browser.

Šī tīmekļa lapa darbībai ir vajadzīgs JavaScript atbalsts. Lūdzu, ieslēdziet JavaScript savā pārlūkprogrammas iestatījumos.

Esta página da web requer JavaScript para funcionar corretamente. Por favor, ative o JavaScript nas configurações do seu navegador.

Deze webpagina vereist JavaScript om correct te functioneren. Schakel JavaScript in uw browserinstellingen in.

Ta strona wymaga obsługi JavaScript, aby działać prawidłowo. Proszę włączyć obsługę JavaScript w ustawieniach przeglądarki.

Laman web ini memerlukan JavaScript untuk berfungsi dengan betul. Sila aktifkan JavaScript dalam tetapan pelayar anda.

Halaman web ini memerlukan JavaScript untuk berfungsi dengan baik. Harap aktifkan JavaScript di pengaturan browser Anda.

เว็บไซต์นี้ต้องการ JavaScript เพื่อทำงานอย่างถูกต้อง โปรดเปิด JavaScript ในการตั้งค่าบราวเซอร์ของคุณ

Bu web sayfasının düzgün çalışması için JavaScript gereklidir. Lütfen tarayıcı ayarlarınızda JavaScript'i etkinleştirin.

Trang web này yêu cầu JavaScript để hoạt động đúng. Vui lòng kích hoạt JavaScript trong cài đặt trình duyệt của bạn.

Эн вэб хуудас нь зөв ажиллахын тулд JavaScript дэмжлэг авах шаардлагатай. Таны броузерын тохиргоонд JavaScript-ийг идэвхжүүлнэ үү.

ဒီဝန်ဆောင်မှုစာမျက်နှာကိုမှားယွင်းရန် JavaScript ကိုလိုအပ်ပါ။ သင့်ရဲ့ဘောဒီကိုပြင်ဆင်ရန် JavaScript ကိုဖွင့်ပါ။

ບໍ່ສາມາດເຮັດວຽກເວັບໄຊນີ້ໄດ້ຖ້າບໍ່ມີການສະຫລັບ JavaScript. ກະລຸນາໃຊ້ການຕັ້ງຄ່າຂອງເວັບໄຊໃຫ້ເປີດ JavaScript ກ່ອນ.

ទំព័រវេបសាយនេះត្រូវការ JavaScript ដើម្បីដំណើរការប្រើប្រាស់បានល្អ។ សូមបើក JavaScript នៅក្នុងការកំណត់របស់អ្នកក្នុងក

  荷蘭-歐盟經貿觀察第57期 - 駐荷蘭台北代表處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Netherlands :::
:::

荷蘭-歐盟經貿觀察第57期

荷蘭-歐盟經貿觀察
(第57期)
一、 專題分析
1. 沒了英國的歐盟何去何從?
二、 經貿新聞
1. 本期總經要聞摘評
a.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戰略篇)
b.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金融篇)
c.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北海入漁權)
d.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核能管制篇)
e. 荷蘭人為何不滿現況而要票投狂人
2. 本期個經要聞
a. 荷蘭法院不認同愛爾蘭航空招聘機師的奧步
b. 荷蘭零售業營業額連續3年成長
c. 荷蘭商用辦公室的總需求將減半
d. 荷蘭的加工產業春風滿面
e. 偷吃步的VW被歐盟追打
三、其他
1. 何求

出處:相關書籍、報紙和網站
作者: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沈建一,03/08/2017
沒了英國的歐盟何去何從?
前言
戰後的西歐棄武從文,用說理的方式從煤鋼業開始整合,一路走到如今的歐盟,這60-70年來的整合過程和成果,讓世人見證了歐洲人的民主法治素養和文明深度,使得局外人難免誤認歐盟繼續地深化整合,是件理所當然之事;直到去(2016)年6月23日英國經由全民公投決定要離開歐盟後,世人才驚覺被拋棄的歐盟不僅前途茫茫,甚至因各國民粹興起而面臨隨時會解體的威脅。歐盟執委會基於職責,曾於本(3)月1日公布歐盟何去何從的白皮書,做為會員國決定下一步要如何走的討論基礎。
英國方面公投結果揭曉後不久,就有少數不服輸的名家馬上說依《歐盟條約》(TEU)第50(2)條規定,英國應將想離開的意思正式通知《歐洲高峰會議》(European Council)後,整個脫歐程序才能啟動;而且英國公投只是民意的展現,對政府並無法律拘束力,那時仍有許多人認為英國政府最後在盱衡國內外局勢、考量國家整體利益後,可能會設法規避公投結果。
其後,我們果然看到英國內部一連串的騷動,聯名陳情要求政府再舉行一次公投有之,反對脫歐的蘇格蘭政客嗆聲要推動蘇格蘭脫離英國、改投歐盟懷抱有之;後來又發生英國內閣鑒於國會議員有3/4的席次反對脫歐,為避免案件依正常程序送進國會後,引發不必要的談判困擾,決定引用古老的豁免條款,想不經由國會就去啟動脫歐的談判;惟此舉遭提告行政法院並窮盡訴訟程序後才定讞,最高法院的法曹告訴內閣這代表國家通知歐盟談離婚的事,還是得取得國會同意才能辦理。
於是案先經下院辯論票決,內閣順利地取得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的空白授權支票;沒想到案件移往上院辯論時,上院卻於3月1日和7日分別以內閣應先提出如何保障已在英國的歐盟公民權利,及修改法案內容讓國會對談判結果有較多的審議權力後再議,退回法案。所以本法案得加修改才能完成國會的審查程序。本來英國想於3月25日歐盟在羅馬舉行慶祝《羅馬公約》60周年的《歐洲高峰特別會議》上,啟動脫歐的談判;但有了上院的波折後,時間上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地確定。不過英國上院的舉措只是一則小插曲,英國終究是要離開歐盟;而對被拋棄的歐盟而言,卻將深遠地影響到它今後的何去何從?我想就用看熱鬧的心情,和大家一起來就本議題溫故知新一下。
溫故
1. 話說20世紀初期德國先後發起2次大戰,原本不可一世的歐陸各國,大都被戰火搞得民生凋蔽、生靈塗炭,只能設法在瓦礫中求生;這景象和當今的敘利亞或前不久的伊拉克每天被戰火蹂躪的電視鏡頭相比,相去不遠。歐陸這麼一群被自己戰火打趴的文明人,眼睜睜地看著美蘇趁勢興起,難免會處在既緬懷過去風光的思緒裡,又面臨破敗窮困的現實環境中;當時各國為收拾殘局、掙脫困境,自然出現許多蘇秦、張儀之類的策士,提出各類政治、經濟合縱連橫的整合方案。
2. 歐陸國家中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因地緣、歷史因素,加上都同屬常被欺侮的小國;基於命運相同、弱小應團結的真理,早於1944年就率先簽署條約,成立對內貿易自由、對外合為一體的《Benelux關稅聯盟》(Customs Union)。至於法德則都是大國,格局和視野自然不同,他們的政治人物心中所擘畫的當然是以自己為中心,來進行全歐為腹地的統合。是時的德國甫發動2次侵略戰爭,企圖用武力征服他人未果,而且國家也因此被美蘇從柏林拆成兩半,根本沒有出面作莊的條件,暫且擱下不談。
3. 法國斯時的外交部長Robert Schuman於盱衡局勢、細細思量後,認為西歐各國在民生凋蔽、三餐不繼之際,若倡導太高調的合縱連橫之議,勢必曲高和寡,不易成事;於是相中當時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煤鋼產業,並私下找了具有礦產和市場潛力、卻極需朋友的西德商妥於1950年5月發表有名的《舒曼宣言》(Schuman Declaration),宣言中倡導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同時表明法國和西德已決定進行此一產業整合,歡迎其他國家加入。1951年4月荷比盧和義大利決定加入,這6國便在巴黎簽署成立ECSC的條約。
4. 這ECSC成功地開啟了日後歐洲各國漫長的整合之路,若證諸推動本案的法國Schuman部長、策士Jean Monnet、或西德總理Konrad Adenauer所留下的文獻,或由ECSC的整合模式來判斷,我們都可以清楚地認識到ECSC從來就只是想到達最終目地的一個起步,是一個經過精心算計的餌;當時法德領導人的本意絕不僅止於煤鋼產業的整合而已,他們心中所各自擘畫的,是一個以自己國家為中心的偉大夢想,他們想藉由民主法治的手段來建立一個《歐洲聯邦國》(United Europe),進而逐鹿全球。
5. 《歐洲煤鋼共同體》於1952年7月開始運作,當時法德所規畫三權分立的機關功能,並且跨在國家主權之上的整合模式,基本上仍沿用迄今。ECSC運作初期成效非常地顯著,會員國內煤鋼業相關產品原有的進口關稅和配額都被取消,非關稅貿易障礙亦逐漸減少、產業的結構和體質也大幅改善,煤鋼產量和貿易量快速地成長;此外,各國政府官員在ECSC共同體內,也慢慢習慣跨國間的合作,逐漸地培養出團隊運作的默契。
6. 鑒於《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整合效益顯著,加上法德心中原有的美夢,故6國於1957年3月25日又簽署2份羅馬公約(Treaties of Rome);第1份羅馬公約就是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法律依據,EEC是個不限特定產業、全方位的經貿整合;第2份則為符合法國藏私的需要,另就原子能相關產業的發展訂定約束力較低的公約,用以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其後第一份羅馬公約再經過多次的整合擴充,直到2007年簽署《里斯本條約》成立現在的歐盟(EU)後,整合行動才戛然中止。目前加入歐盟的國家已有28國,其中19國決定使用同一貨幣,另成立《歐元區》(Euro Group)的內圈;至於整合的內涵早已不限經濟議題,而有包羅萬象的氣勢。
7. 2007年以後的EU,一方面湧進一群來自東歐的窮親戚;二方面整合的內涵也複雜許多,貪多嚼不爛;三方面美歐各國在金融法規大幅度地自由化後,跨國、不良的大銀行、金融巨鱷和財閥因過度貪婪而興風作浪,致相繼發生大型的金融風暴,搞得歐美兩地的經濟氣如游絲、大家自顧不暇。此時他們對窮國的援助當然大方不起來,對中國或第三世界打進自家市場的產品忍受度也變差,於是全球經濟和貿易陷入相互指責的局面,中國的影響力趁機在第三世界興起;在此期間,歐盟或WTO的整合自然也都停滯不前。
8. 接著我們簡單地來回顧一下英國和歐盟的關係:戰後歐陸6國所進行的煤鋼整合,隔海的英國自然都看在眼裡;而當時英國經濟發展遠在歐陸6國之上,若加入整合得犧牲一點國家主權,而且對本國的煤鋼產業又無立即的利益,所以主觀上並無參與意願。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西歐6國於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後,因而產生的經濟綜效日益顯著,就開始排擠到英國在歐陸和其他地區的貿易利益;此際為著本身未來經貿利益著想,英國的心中盤算著要加入EEC。
9. 英國曾於1963年和1967年2度申請加入EEC,但均遭當時法國的總統戴高樂否決,而未能如願。依戴高樂之見,富強的英國加入EEC後,勢必排擠法國的勢力;而且英國與美國關係實在太麻吉,戴高樂也擔心英國加入後,美國的魔手會經由英國鑽進原本以法國為中心的勢力範圍。但在1969年法國龐必度總統上台後,情勢有了轉變;這時候的法國認為若讓英國加入經濟共同體後,可以聯英制德,有益牽制日漸壯大的德國,應是步好棋;同時英國加入後也可以分擔EEC的預算,除可以減輕法國的財政負擔外,又可以擴大法國產品的市場。於是就趁著龐必度這種考量,英國便於1973年帶著愛爾蘭和丹麥一起加入EEC,開始走上嗣後歐陸一系列整合的旅程。
知新
1. 凡弱小就需團結以求生,這是生存的基本之道;然而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不易實行。主要是因結盟後,大我小我交錯、公私利害交雜;若領頭者有私心或加盟者爾虞我詐,當爭打小算盤的情形泛濫後,一旦有人發難、不願吃虧或不甘做小,自然面臨破局。我想這是人性自私貪婪、自我中心的本質,因而無論是在觀察天下的分分合合,或了解歐盟何去何從的大道理前,宜將人類的通性緊記在心,才能對其中的奧妙心領神會。
2. 此外,曾經是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在人類歷史上的風光,我想每個人都能數上幾件,諸如:工業革命、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凱因斯的經濟理論、幾百年來深厚的民主議會政治、貼近人性和情境的不成文法傳統、全球金融中心、一流大學、莎士比亞、福爾摩斯、哈利波特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例;而且英國本土幾百年來,都沒有被戰亂波及。長久生活在這種光環和文明下,讓英國人不臭屁都很難。
3. 這麼臭屁的英國人混進原本是法德經營的場子裡,自然不易就範而顯得隔隔不入。英國當初僅為共同市場的經濟利益而來,對法德《歐洲聯邦國》的偉大夢想,不但自始沒有興趣恐怕也想從中破壞。所以英國對《歐洲經濟共同體》所倡導的外交、人權、申根簽證、司法、治安、財稅、貨幣等一連串與經貿沒有直接關聯的整合,都扮演著踩剎車的角色;其中對得遵守歐洲法院判決的部份,更覺得難以忍受,最後終於選擇離去。
4. 對歐盟來說,英國是個強勢的經濟體,若能留在歐盟當然利多於弊,英國除能提供一個大市場外,也是歐盟財政上的重要金主;如今英國棄歐盟而去,若由反面去推斷,歐盟受的傷,當然會比英國重。英國離開後,歐盟現有27個會員國大概可劃分為3大類:一為經濟情況比較好的西北歐國家像是德國、荷蘭或芬蘭等;二為被強勢歐元壓得產業喪失競爭力、經濟顯得有氣無力的南歐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或最慘的希臘等,第三類就是一大群經濟有待提攜的東歐國家。
5. 歐盟3月1日所公布的:沒了英國的27國歐盟將何去何從的白皮書中,對今後的走向例舉下列5種選項:1.維持現狀(Carrying on) ,2.回到從前只做經濟的整合(Nothing but the Single Market),3.依各國意願分組整合(Those who want more do more),4.聚焦於有效率的整合項目(Doing less more efficiently)或,5.大家全面性地進行深度整合(Doing much more together)等。其中只有第3種整合和過去不同,它容許少部份國家可以丟下其他的人,結伴先行;其餘的選項基本上和目前一樣,都是大家綁在一起地共進退。
6. 若由荷蘭人的角度去看,維持目前病態的現狀、或大家綁在一起大步往《歐洲聯邦國》的方向進行更深度的整合等2個選項,可說是根本不用考慮的方向,其餘則有討論的空間;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本人據傳支持依各國意願分組整合的第3選項(英文媒體稱為:Multi-speed Europe),她認為有意願要快走、想進行更深度整合的少部份國家,應容許個別地逕行往前走,不用大家相互地綁在一起、攪和在一起,致改革動彈不得。
7. 平心而論,歐盟白皮書只是提供會員國討論的一個基礎而已,歐盟自己一點都做不了主。因為歐盟的權力來源是會員國用條約所施予,他們隨時可以像英國一樣說抽腿就抽腿;而且歐盟也沒有課稅的權力和對象,所有的預算都是會員國按極小比例的GDP貢獻出來,故可說是個阮囊羞澀的窮措大,況且也沒有軍隊;若與正常的國家相比,歐盟就像大國養的一個管家或策士罷了。因此,歐盟的何去何從,得靠會員國集體決定,尤其是出得起錢的大國意見,更是重要。
8. 絕大部份的歐盟會員國都是民主國家,政府權力的行使端賴民意的走向。3月15日荷蘭要舉行國會第二院的大選;4月23日法國舉行第一輪的總統選舉,若沒人過半時,5月7日得再舉行第二輪;9月24日換德國的大選上場;義大利國會議員的選舉則在明(2018)年5月23日前,隨時也會上演。目前先進國家的民粹高漲,各國凡舉反歐大旗的急先鋒選情全都領先,狀況看起來頗令人憂心。然荷蘭、德國、和義大利都是議會民主,議員諸公人數眾多、黨派分岐,在七嘴八舌下國家不易走向極端;可是法國是總統制,若目前民調居於領先地位,一向誓言退出歐盟的候選人Marine Le Pen女士要是勝出,我想歐盟解體之日,就真的可以倒數計時了。
9. 令世人欽羨的歐盟,一向是法治菁英心目中的民主典範,可說是人類理性文明的極致表現;如今物換星移,眼看將要不敵人類自私貪婪、自我中心的本性,而被掃進歷史洪流裡。在旁看熱鬧之餘,心中難免會有幾分唏噓。

期間:2017/02/20-03/07
編譯:駐荷經濟組沈建一
本期總經要聞摘評
1.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戰略篇):歐盟頃確定將於3月25日假義大利的羅馬舉行《歐洲高峰會議》(European Council),屆時歐盟28國的國家元首都將聚集於羅馬慶祝歐盟的前身--也就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立60週年的紀念日,並就英國脫歐後,歐盟的何去何從交換意見。據了解英國若能即時完成國內脫歐的法定程序的話,屆時也將於利用這個場合依《歐盟條約》(TEU)第50(2)條規定正式通知《歐洲高峰會議》,有關英國想要脫離歐盟的決定;之後脫歐的談判就會正式展開,雙方的談判人員在模擬10個月後,目前可說已磨刀霍霍、躍躍欲試。
歐盟執委會的主談人--曾擔任過法國農業部長的Michel Barnier已擬妥談判的戰略,他擬先談英國脫歐後雙方人員在對方「吃頭路」的相關居留權和各種職業保障,以及英國應負擔現有歐盟公務員未來的退休保障等頭痛的問題;然後再談雙方未來的經貿關係等,意即依談完這項再談次項的策略進行(Sequential plan)。而英國的主談人David Davis部長則主張所有議題一起談,平行地進行(In parallel),並呼籲雙方往前看待未來的關係,不必囿於先解決過去的糾結。
據報導歐盟27會員國的國民以《歐洲公民》的身份在英國「吃頭路」的人,有300萬;而英國人用同樣身份在歐盟其他27國工作的人,也有100萬。除人數相差懸殊外,英國對就業和退休的保障水準普遍地較其他歐盟國家為高,故歐盟的人今後因為沒有居留權被迫離開英國後,相關的職業保障應如何獲得保證?另英國離開後應如何負擔現有歐盟公務員的退休後的相關保障等,也是個難題。
據歐盟這邊的估算,英國為解決以上潛在的人員保障責任,至少應先拿出600億英鎊的「保證金」才夠承擔,而且Barnier主談人認為單是這項議題,恐怕就要談到今年的年底;而且若這個問題沒有妥善解決前,雙方不必談及今後經貿關係如何處理的議題。
Barnier的立場代表歐盟內部有意要先給英國一點教訓的鷹派主張,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會避免其他有錢的會員國又動起想脫歐的念頭,據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和義大利負責歐盟業務的部長Sandro Gozi是站在歐盟執委會這邊。據了解英國私底下也積極地尋找友英的國家或政黨疏通,目前看起來西班牙或部份國家的政黨領導人,有時也會放話表示給想走的英國刁難的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總之好戲在後頭,讓我們睜開眼看看這些大人們會怎麼表演吧!
高手過招若是裝腔作勢,其實是演給自己人看。(取材自2017/02/20,Financial Times頭版和2版;同月25日第2版等。)
2.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金融篇):英國倫敦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為避免脫歐對金融業帶來的重大衝擊,住在倫敦的居民當初在公投時,有70%以上是投反對脫歐的票。為減少公投過後衝擊,倫敦的金融業者當然希望政府能採取留在歐洲共同市場內的「軟」脫歐立場,俾讓金融業仍能和歐陸保持像以往般的往來;可是這項期待後來又告破滅,因為總理Theresa May決定採「硬」脫歐的談判立場,意即全面退出和歐盟間人員、服務、貨物和資金自由流動的共同或單一的市場。
如今倫敦的金融業只得寄望依WTO規則,即相關國家間得以金融規定《等同》(Equivalent)的方式進行相互承認地直接適用,來保有歐陸市場;可是如今這項卑微的合理期待,又因歐盟內部的一份草案外流而蒙上陰影。歐盟內部鷹派人士為排擠英國的金融勢力,以及達到搬回設在英國的歐洲金融清算中心的目地,已在草案中排除倫敦的這項如意算盤,草案規定凡對歐盟金融業具有重大影響能力的國家,其金融法規的等同適用應採較嚴苛的審查流程,而且應由歐盟持續嚴密地實地監督執行的情形,若有風吹草動歐盟得隨時撤銷等同的法規適用,這項草案無疑是比WTO現有規定還差(WTO Minus)。
看來怨偶訴離,雙方狠招盡出。(取材自2017/02/27,Financial Times第2版。)
3.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北海入漁權):由於歐盟執委會負責英國脫歐談判的主談人Michel Barnier過去曾擔任過法國的農業部長,而法國西北角與英國領海相鄰的北海大漁村Boulogne-sur-Mer,民風素以彪悍著稱;Barnier在2009年擔任農業部長時,曾因該漁港居民為爭魚獲配額而以封港要脅,終被迫同意拿出400萬歐元的漁業補貼來擺平事端。
現行歐盟會員國的漁船都可在歐盟的海域內自由地入漁,只要魚獲量不要超過所獲配的數量即可(俗稱配額)。而據英國漁民的估計英國脫歐後,若雙方井水不犯河水,各在自己的地盤捕魚時,英國漁民得以捕捉的數量將較目前至少多出3倍有餘;反之法國Boulogne-sur-Mer漁村的漁民就要吃大虧,因為這裡較大的漁船80%的時間都在英國的地盤捕魚,若屆時去不了英國的海域捕魚的話,只得回來和法國沿岸的小船爭魚,所以脫歐談判的結果,攸關法國沿海漁民的生計,目前這些漁民都籠罩在不確定的愁雲慘霧中。
除了魚獲數量的爭議外,原本魚獲的加工處理,因歐盟會員國間的貿易得以自由流通之故,所以長久以來在英法各地早已形成一自然分工的聚落;若英國脫歐後,大家在各自的領土內得重新找出一個新的分工平衡,這魚產加工業轉型的痛苦程度也繫在雙方談判的結果,才得以確定。
魚來魚網,今後下網前,要看是誰家的水塘。(取材自2017/03/01,Financial Times第3版。)
4. 英國脫歐談判戰雲密佈(核能管制篇):核能的毀滅性能力若落入喪心病狂的獨夫手中,就可能對人類的和平生存造成威脅,所以聯合國底下設於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便是負責監督各項可能製造原子彈、核彈等毀滅性武器的技術、設備、原材料或人員的流向;各國對這些與核能相關的要素也都設有配合的機關暨貿易流向管制的體系。在歐盟就由《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和其所制定的相關管制法規,在我國就是行政院的原子能委員會和經濟部貿易局所建立的進出口管制辦法。
當然核能的和平用途也很多,譬如發電或治療癌症的放射性醫療行為即是,為避免以和平用途為名轉為製造武器之實,核能的和平用途當然也被列入超嚴格的管制體制內,無論是運輸或貿易都被嚴加追蹤和管制。英國西北邊和愛爾蘭對望的海角Sellafield是歐洲核原料濃縮(Enrichment)、廢料處理再製的重鎮,Euratom有1/4的人力和資源就配置在此地。Sellafield儲存全球最多的鈽(Plutonium),據報導超過120噸、足供製造2萬枚核子彈之用;據了解鈽也是放射性醫療的重要物資,歐洲和全球各地都需要英國的供應。
除此之外,英國的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20%,現存8座核能廠都是30年前建造的,去(2016)年9月英國政府才決定花180億英鎊在Hinkley Point蓋新的核電廠,未來還計畫蓋5座新的核電廠,以便讓舊廠除役。新建核電廠的技術、知識、和工程都是法國國營企業EDF,或他國企業(如Hitachi、GE、或Westinghouse等)的重大商機。
如前所述這些敏感性的技術、設備、原材料或人員的運輸和貿易,都受到嚴格的管控和認證;英國脫歐後,得由Euratom退出並設立自己獨立的機關和管制系統,而新建立的管制體系如何和各國的現制接軌,則需要很多的時間去讓國際組織和各國去修法配合,所以時間上不易拿捏。如果英國的脫歐談判沒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歐洲的鈽需求和法國EDF的商機就可能出現斷鏈的現象。
鈽鈽危機,且看這2家如何地除舊鈽新。(取材自2017/03/03,Financial Times第9版。)
5. 荷蘭人為何不滿現況而要票投狂人:從荷蘭外看荷蘭,真讓人想不明白這麼個相對富有的國家,失業率低、所得平均、工作和休閒間的生活這麼地容易調配、社會多元和諧、大家對生命的滿意度也名列全球前茅,可是為什麼一位充滿民粹、偏見、又極力排外的政治人物Geert Wilders和他領導的政黨PVV,竟會在全國最重要的第二院議員選舉中,一路瘋狂地領先,而讓其他包括執政黨在內所有的溫和、理性的政黨們,在後苦苦追趕,爭相東施效顰。
若從最新的經濟統計去看:荷蘭人的平均所得是每人52,618美元(PPP),比西班牙或義大利多出38%,也比英國多出21%,失業率則是令歐洲所有國家欽羨的5.3%,一般人工作以外的休閒時間或對生命的滿意度都在OECD國家中,名列前茅;從這些統計資料的外觀去判斷,實在不知道荷蘭人對社會為什麼會這麼地不滿意?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教授Cas Mudde一語道破:「荷蘭人不是去和希臘人比,他們是和10年前的荷蘭人相比,他們覺得現在的荷蘭和10年前比起來,簡直是爛透了!」金融風暴後的荷蘭,12%的中小企業借不到錢,25%被雇用的人是用臨時契約在工作,是OECD國家平均水準的2倍,而不願被人請,自己一人當老板的個體戶(ZZPs)人數,更是攀升至歷史新高;加上政府沒錢,所以社會福利支出也大幅度地縮水,其中的醫療照顧體系更是漏洞百出。
總之,荷蘭人就是不爽,大家3月15日選舉時票箱見真章吧!(取材自2017/03/07,Financial Times第3版。)

期間:2017/02/10-20
編譯:駐荷經濟組譚培.沈建一
本期個經要聞
1. 荷蘭法院不認同愛爾蘭航空招聘機師的奧步:根據荷蘭法院頃出爐的判決顯示,愛爾蘭廉價航空Ryanair公司用委任方式聘用荷蘭機師的作法,不符合荷蘭法律規定。該法院認為荷蘭機師與Ryanair間的法律關係,應是員工和雇主的僱用關係,而非該公司自行認定的委任關係,所以Ryanair對這些荷蘭機師負有雇主的責任。
本判決是因荷蘭Gelderland省的地方法院審理一件國稅局送來的所得稅案而起,居住於該省的一位Ryanair機師在申報2011年個人所得稅時,以自僱人而非Ryanair受僱人的身份申報。而荷蘭國稅局則認為是位機師的工作得聽命於Ryanair公司的指揮監督,而非依己意而為,故不適用自僱人身份申報所得稅的規定,而應以Ryanair的員工身份申報才對,故要求補繳數以千歐元計的稅款和利息,案經國稅局提告而勝訴。
根據《荷蘭民用機師工會》(VNV)的說法,該機師確實是替Ryanair工作;本判決可能會對Ryanair的用人政策帶來不少的麻煩。蓋該公司透過英國的仲介,使用一份非常複雜的契約讓3/4的機師成為自雇人,來壓低用人成本和節省公司稅賦;但看起來,荷蘭的機師每年也得補繳數以千歐元計的所得稅。
這項裁決是1月中旬所公布,案內荷蘭機師的飛機駕照是《愛爾蘭航空局》(Irish Aviation Authority)所發,他和Ryanair間簽署了前述的複雜契約。根據判決書的內容顯示:這位機師在2011年期間,只駕駛Ryanair一家公司的飛機,並沒有飛過別家公司的飛機;而且他還得遵守許多和不合自僱者身份的義務,例如:他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工作,無論是何時或飛往何處等,均由公司全權決定。
本案雖是發生在2011年,然而根據荷蘭機師工會的了解,Ryanair的用人方式迄今並沒有改變。鹿特丹Erasmus大學教財政經濟學的教授Peter Kavelaars認為本項判決可能會對Ryanair公司帶來重大的後果。他說:「如果Ryanair公司被認定為荷蘭公司的話,這項裁決可讓荷蘭的稅務機關向該公司追討數以百萬歐元計的稅款;而且英國的仲介角色,若被定位為派遣公司的話,責任也不少。不過現在看來,荷蘭的國稅局僅能依照本判決向所有的荷藉機師追討稅款而已。」
依照Kavelaars教授的估算,案內的Gelderland省機師短報的所得大概是24,000歐元左右(約占他實際所得的1/3),本案若定讞,這位機師約要補繳10.000歐元,外加963歐元的利息。荷蘭機師工會則替這位機師打抱不平,工會經理Otjan de Bruijn說:「機師們都是被迫簽署這種契約,若他們不簽,就得不到Ryanair的機師工作;所以政府應該找該公司算帳,而不是處罰個別的機師。」
Ryanair公司則說:「本公司所有的機師都在愛爾蘭申報所得稅,假如荷蘭的機師得在他們的國家付稅;他們在荷蘭所付的稅,可以在愛爾蘭申報退稅;所以不論他們是自僱者或受僱者,實際上都不會有損失。」
荷蘭的稅務當局不願對個案發表評論,不過他們說政府已經對這種用人的「奧步」展開調查,目前正就不同行業的7家公司進行查證。Kavelaars教授則認為航空公司最好改變這種用人政策,他說:「判決書上法官已經陳述得非常清楚,這樣的契約是僱傭契約,不是委任或承攬契約;我想案子縱使是上訴,也不會有嬴的機會。」(取材自2017/02/25,Trouw頭版。)
2. 荷蘭零售業營業額連續3年成長:荷蘭中央統計局(CBS)3月2日公布去(2016)年零售業總營業額較前(2015)年成長1.9%,這是連續第3年的成長。實體店面中,超市、服飾店、五金店和家具店等成長較為強勁,惟鞋店和酒品店的銷售則下滑。然網路銷售金額的成長最為快速,去年較前年成長了18.7%,自2010年以來,網售金額的成長已超過85%。
CBS指出零售業的總營業額仍較2008年衰退9.7%,特別是非食品業的實體店面營收較2008年衰退了17%,食品業則僅小幅衰退了0.4%。(取材自2017/03/03,NIS News Bulletin。)
3. 荷蘭商用辦公室的總需求將減半:荷蘭中央計畫局(CPB)與生活環境計畫局(PBL)共同合作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荷蘭商辦總面積未來的需求將遠較目前為少。若純以平方米來評估,荷蘭現有的商辦面積已足供所需。假若經濟持續強勁地成長時,2050年所需的商辦面積為4,800萬平方米,僅為現有面積的95%;而在低成長的情況下,2030年的需求為現有面積的67%,2050年將只需要54%。
雖然如此,研究報告認為建造新的辦公大樓仍有需要,因為現有的辦公大樓無論是地點或樣式將因過時而不再有吸引力;而蓋在交通便利、附近生活多樣化的新辦公大樓,仍應會受到用戶的青睞。各地所需的商辦面積也會有很大的落差,Flevoland省、南荷省、Utrecht省和北荷省等地區,因經濟較為繁榮,需求自然會比較強。(取材自2017/03/03,NIS News Bulletin。)
4. 荷蘭的加工產業春風滿面:根據《荷蘭採購經理人協會》(Nevi)針對8,000個採購經理所做的調查顯示:荷蘭2月份加工產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飆升至6年來的新高。當月的指數攀升1.8點達58.3,是2011年4月份以來的新高。
加工產業增產的速度是過去10年來所未見,就業人數的增加速度則是2011年以來最快的紀錄。Eindhoven科技大學(TU Eindhoven)教採購管理的教授Arjan van Weele認為加工產業的成長顯著,他指出該產業已持續成長了4年,是前所未見的現象,他認為本產業的成長仍將持續一陣子。
採購經理人協會表示:荷蘭加工產業成功地吸引了新客戶對新產品下單,導致銷售額增加;尤其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需求成長強勁,這些都是產量和就業人數一直增加的原因。但上個月未完成的訂單和就業需求的成長,似稍呈和緩一點的趨勢。
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加工值沒有辦法提高,工廠購料的價格大幅地上揚,價格指數由1月份的70.2或6個月前的52.5,一路攀升至2月份的75.9;但產品出廠價的漲幅便小的多,相關指數從1月份的55.2或6個月前的49.6,稍為上升至2月份的55.9,因此公司的利潤難免會受到一點擠壓。(取材自2017/03/03,NIS News Bulletin。)
5. 偷吃步的VW被歐盟追打:因在柴油引擎偷裝《矇騙軟體》(Defeat device)的德國福斯(VW)車廠,才被美國司法部和消費者提告而慘賠213.5億美元在案。(請參閱第53期《偷吃步的VW被美國修理》一文)如今該車廠又面臨歐盟執委會主管法務的執委Vera Jourova的追打。
Jourova執委於3月6日在布魯塞爾會晤各會員國主管消費者保護的官員,討論如何向VW討點公道。Jourova執委認為該車廠對歐洲的消費者缺乏同理心,吃人夠夠;可是歐盟並無權限出面處理這種案件,而只能由會員國個別依自己的法律處理,所以Jourova執委決定站出來,提供各種資訊和法務協助,俾讓各國政府得以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在各該國國內打官司或尋求行政裁罰。
Jourova執委說:「我覺得VW在歐盟違法的行為,不能輕放而沒有付出代價;我決定要協助各國政府向VW討回一點公道。」依各會員國現有的法制,追討公道的管道並不相同,有些國家得以依VW在該國銷售總額的10%逕行裁罰,有些則一定得循法院的程序追討。VW有問題的車輛總共賣出1,100萬台,其中900萬台是在歐洲賣出。
VW在歐洲目前只願意召回補正排氣的缺失,而不願比照美國的方式買回。而且歐陸國家的法律大都沒有集體訴訟的制度,車主只能個別向VW提告,民事訴訟進行中大多數的車主都無法證明裝有《矇騙軟體》的車,對車價到底產生了什麼不良的影響,致無法求償而陷於困境。(取材自2017/03/07,Financial Times第14版。)

何求
剎那真情
易求
一世貞情
可遇不可求
貞情
難遇
易求
易隨風去
須臾人生


什麼


沈 建 一
不論長短,人生若能有過真情愛,就已經不虛此行;至於鍾愛一世、終生相守的貞情,得寄望雙方的造化,這是由不了己的人生無奈。

本刊宗旨和聲明

1. 我國商人實為「台灣奇蹟」最重要的推手,他們長期在艱困的環境下奮鬥、茁壯,逐漸成為全球知名的企業;他們的努力除了帶給自己財富外,也帶來台灣社會長期的經濟繁榮,值得國人敬重。目前台灣企業在荷蘭投資設點者,約有200家左右,且絕大多數為我國上市櫃公司,而派駐來此、或被荷商聘用來此的人,都有很高的專業智能和流利的英文能力,他們以荷蘭為基地並在歐洲各國市場征戰。
2. 荷蘭和台灣一樣都曾有很艱困的環境,但對社會主義的實踐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這裡領最低工資的人要繳36.5%的所得稅,中上階級繳納最高52%所得稅的人,比比皆是;而花可支配所得時,除食物外的貨品及服務,須再繳21.5%的消費稅。所以這裡的政府很「夠力」,手上握有許多資源,在人民食衣住行育樂和醫藥方面,執行著龐大的「所得重分配」工程。此外,勞資關係和我國相比,也很不同。凡此總總,均讓習慣自由經濟思維的台商,來此後得重新學習、適應。
3. 荷蘭是個法治國家,政府執行龐大的「所得重分配」工程時,得先有法律授權、再依法行政。然英語在荷蘭雖可通行,卻非官方語言,所以荷蘭龐雜的法令體系和日常所見全是建立在荷文基礎上。在荷台人雖英文流利,卻往往囿於業務繁忙,而疏於學習荷文。因此凡涉及經營企業的法令問題,大都逕向當地會計師或律師洽詢;然專業詢答所費不貲;且時因兩國制度、思維和文化相距甚遠,導致溝通不夠精準,而影響詢答效果,進而影響業務推動。因此如何增進台商對荷蘭與歐盟經貿環境的認識,讓渠等能更加順暢地推動業務,繼而增強我對歐洲的貿易力度,便成為關心台歐經貿關係人的重要課題。
4. 有鑒於此,本組認為協助台商建立一套有參考價值的中文資料庫,應是可行之道;但要建立有系統、對每一行業都有用的資料庫,談何容易。於是本組決定自今(2015)年起,將平日業務收集的荷文或英文經貿動態、財經資訊或法令等,酌予消化後,擇要以中文逐一解析,而每彙集8-9則便發行1期電子報,e給需要的在荷台人、以及關心台荷、台歐盟經貿關係的國人參考,希望以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的方式在1-2年內,讓收閱的人能於累積足夠的資料量後,再各自按自己的需求分類整理成有用的資料庫。
5. 本刊係利用政府編制內資源以及依職權範圍編撰的開放型期刊,屬贈閱性質;故歡迎索閱、或無償性的張貼、轉寄、或主動提供資料和意見。而刊物內凡涉及觀察、評析或感想的內容,均係執筆人個人的意見,其目的或在提供該則資訊的背景資料、或在協助讀者了解、比較不同的思維或現象、或為增加刊物可讀性等,不一而足;但完全與我政府任何的官方立場無關。另索閱者提供之姓名、e-址或公司聯絡資料係供寄送本刊物為目的,同時並受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保護,謹此聲明